2020年5月20日8:30—12:00,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教授应邀为教育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论文写作中的文化》的线上学术报告。蔡国英教授、教育学院全体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参加,报告由副院长王安全教授主持。
首先,郭教授从《周易》《诗经》《孝经》《中庸》等中华传统经典中引经据典,阐释论文传统中“论”和“议”的深刻含义。
紧接着,郭教授从中华传统认知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学术范式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论文写作的渊源。第一,郭教授通过和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的比较,认为中华传统认知方式是一种“易”认知,即一种简化的认知,这种认知方式包含深刻的辩证思维,是“中”的鲜明体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中道”主义和整体的文化观。郭教授认为,简化认知方式中所包含的辩证、逻辑、道德、形象、因果、联系和对比的方法论正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般方法论,当下论文写作“引注”存在着“西化”倾向,应当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挥中华传统认知方式在论文写作中“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第二,在传统价值观上,郭教授认为印度文化侧重“形而上”、追求超越,解决的是“人和神”的关系;西方文化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解决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中华文化追求和谐,强调的是“人和人”的关系,既解决物质的问题,又解决精神的问题,是一种“耕读”传统,对应在行为方式上强调“礼”“乐”的教化、观照“天人合一”的和谐人生状态。论文写作就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和谐的方向感、营造一种和谐的论文传统。让读者在阅读当中感受和谐,这既是作者对读者的关照,也是对自己的关照。第三,郭教授认为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教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遍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一种自动调节和强制性的和谐作用,因而有利于群体生活。“三缘”(血缘、学缘和地缘)构筑了传统人际格局,也使得“孝亲”和“尊师”成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两大法宝。第四,郭教授认为论文写作要在遵循传统学术范式的基础上,将中华传统认知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有机融汇和贯通,只有四者有机融合,论文才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才能营建一种和谐的论文文化。
最后,郭教授讲述了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及其与论文写作的关系。第一,郭教授以《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周易》等经典为引,阐明了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的深厚内涵,认为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能给人以自信、温暖感以及向上的力量。中国传统教育从“诗教”开始,建议当下教育应当恢复“诗教”教育的理念,重视“心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诗性”。第二,教育要遵循从“诗教”教育到“道德教育”,再到“知识教育”的一般序列,这有这样,方能彰显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诗性”气质,教育也才能在“为人民服务”中点亮一盏盏“心灯”、在实践中把“觉悟”生活化、在“亲民”中“止于至善”。论文写作中要注重选择“诗教”传统,回归“诗教”传统不仅是对学术范式上的一种贡献、更是写作价值的根本体现。第三,“诗教”传统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郭教授认为人格具有五个层次:一是“物我”人格,对应的文本是“物质狂欢”;二是“生我”人格,对应的文本是“感官狂欢”;三是“情我”人格,对应的文本是“世间亲情”;四是“德我”人格,对应的文本是“道德美感”;五是“本我”人格,对应的文本是“本质回归”。论文写作要人格化,构造一种“有机体”的格局,既要有逻辑上架构,同时还要体现一定的精神与气质,这样的论文才会有温度、有生命。
郭教授以其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广博的学术格局以及担当的学术情怀,为教育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与思想上的盛宴,大家表示获益匪浅。最后,王安全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郭教授的精彩讲座和蔡教授的支持表达了由衷的谢意,讲座圆满结束。